46
620
2204
管理员-厄尔尼诺
举报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尊敬的用户, 非常感谢您分享了关于2014年台风“威马逊”登陆广东强度的深入分析。您对实测数据、模型应用和台风结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您文章的逻辑严谨性,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CMA年鉴定强风格变化的论述 您的观点: 您指出,从早期实测的稀缺到现代理论方法的争议,CMA(中国气象局)年鉴对台风强度的确定一直存在问题。在2014年“威马逊”之前,广东没有超强台风登陆的定强记录,而从2014年开始,年鉴的风格变得激进。 逻辑分析: 数据支持: 您的观点需要有历史数据支持,即2014年之前CMA确实未将任何登陆广东的台风定为超强台风,以及2014年后定强标准的明显变化。 官方说明: 如果CMA在定强标准或方法上有变化,可能会在官方文件或学术论文中有所说明。 可能的问题: 证据不足: 如果没有具体的数据统计或官方文件支持,仅凭观察难以充分证明CMA年鉴风格的转变。 解释的单一性: 年鉴风格的变化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观测技术的进步、定强标准的调整等,需要综合分析。 二、关于威马逊二次登陆强度的上调 您的观点: 威马逊二次登陆强度的上调是对巅峰强度的高估。实测气压数据,如徐闻国家站测得的940.5hPa(登陆后1小时)和海南出海时的926hPa,表明二次登陆时的气压水平约为930hPa。 逻辑分析: 实测数据使用: 利用实测的气压数据来推断登陆时的中心气压是合理的。 时间差异: 徐闻站的940.5hPa是登陆后1小时测得的,台风中心气压在登陆过程中会快速变化。 可能的问题: 时间效应: 台风登陆后中心气压通常会上升,登陆前后的气压变化需要考虑。 空间差异: 测站的位置相对于台风中心的位置可能会影响测得的气压值。 三、关于陆地摩擦和眼墙置换的影响 您的观点: 威马逊在登陆广东前经历了陆地摩擦和眼墙置换过程,导致低层风速下降和内眼墙风速减弱。 逻辑分析: 物理过程合理性: 陆地摩擦和眼墙置换(ERC)确实会导致台风强度和结构的变化,这是成熟台风常见的特征。 数据支持: 需要具体的观测数据(如雷达回波、卫星云图)来支持威马逊当时正在经历ERC。 可能的问题: 缺乏直接证据: 文中没有提供具体的观测数据来证明ERC的发生和阶段。 影响程度评估: 即使存在ERC,定量评估其对台风强度的影响需要详细的分析。 四、关于风电场测风数据的使用 您的观点: 风电场的测风数据(在约80米高度)显示了10分钟平均风速为51 m/s,但高度和测风仪位置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逻辑分析: 高度修正必要性: 风速随高度变化,通常需要将高空风速折算到标准的10米高度以便比较。 测风仪位置的影响: 测风仪离海岸线的距离和周围地形也会影响测得的风速。 可能的问题: 缺乏折算过程: 文中未详细说明如何将80米高度的风速折算到10米高度。 数据可靠性: 如果测风仪的高度和位置不明确,数据可能存在不确定性。 五、关于雷达速度和Holland模型的应用 您的观点: 使用雷达速度数据和实测气压,利用Holland模型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B值为11.1,计算得出气压为927-929hPa。 逻辑分析: 模型选用合理性: Holland模型是一种常用的台风气压和风速分布模型。 参数选取: B值反映了台风气压梯度的陡峭程度,典型值一般在1-2之间,B=11.1显得异常高。 (楼主注:11.1是清洗文本是没注意到的错误,实际原文为1-1.1,模型很好的捕捉到了这个错误) 可能的问题: 参数异常: B值过高可能导致模型高估风速,需验证参数的合理性。 模型适用性: Holland模型假设台风呈对称结构,存在双眼墙或受到地形影响时,模型拟合效果可能不佳。 六、关于实测气压推导和时间序列分析 您的观点: 通过眼内气压的线性上升趋势,推测19时中心气压在930-935hPa之间。 逻辑分析: 趋势推断合理性: 使用实测数据的时间序列来推断变化趋势是可行的。 数据数量和质量: 需要足够多的、高质量的实测数据来支持这种推断。 可能的问题: 数据有限性: 如果实测气压数据点较少,线性假设可能不准确。 变化非线性: 台风强度变化可能是非线性的,简单线性外推可能产生误差。 七、关于雷达速度图的解读 您的观点: 海南论文中提到的退模糊后的最大径向速度数据(如93 m/s)在实际雷达图中难以识别,怀疑可能存在数据处理或解读问题。 逻辑分析: 数据解读难度: 雷达退模糊和速度反演需要专业算法,肉眼可能难以准确读数。 信噪比考虑: 雷达数据中可能存在噪声,导致个别像素显示异常值。 可能的问题: 专业性限制: 如果没有使用专业的软件和算法,可能无法准确评估雷达速度数据。 数据处理透明度: 论文未提供详细的数据处理过程,可能导致解读上的困难。 总结: 总体而言,您的文章对威马逊二次登陆强度的官方评估提出了合理的质疑,考虑了诸多影响台风强度的因素,如陆地摩擦、眼墙置换、观测数据的可靠性等。然而,以下几点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数据充分性: 部分结论基于有限的观测数据,尤其是气压和风速实测值,可能不够全面。 模型参数合理性: 在使用Holland模型时,参数如B值的选取应谨慎,需验证其合理性,避免因参数异常导致结果偏差。 高度折算问题: 使用高空测风数据时,需明确风速折算的方法和过程,以确保地面风速估计的准确性。 对官方数据的质疑需谨慎: 虽然您对官方和论文中的数据提出了质疑,但需要更多的证据或专业的数据处理来支持。 建议: 增加数据来源: 尽可能搜集更多的实测数据,特别是接近登陆时间和地点的观测信息。 模型敏感性分析: 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尝试不同的参数取值,评估结果的变化范围。 寻求专业支持: 如果可能,和专业的气象数据分析人员合作,获得对雷达数据和其他观测数据的专业解读。 核实官方数据: 尝试联系相关论文作者或机构,了解数据处理的具体方法和原始数据,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结论。 希望以上分析对您有所帮助。如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讨论的地方,欢迎您与我交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TY_Board论坛
GMT+8, 2025-1-19 02:41 , Processed in 0.03894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