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5-1-15 1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海燕燕 于 2025-1-15 17:17 编辑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刚才说过的两个 MJO 基本模态的知识来解释下mjo 的东传过程(不涉及动力学)(注: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分析从 1 区开始连续东传到 8 区完成一个循环的 MJO 过程,实际情况可能多种多样)
1.当 MJO 位于 1 区时(平均降水量距平场如图 4),从前面的二维图中易见,此时RMM1,RMM2 均为负位相,且 RMM1 更加负,可以理解成较强的第
一模态负位相叠加较弱第二模态负位相,拆开来看,第一模态负位相对应海洋大陆强干区,第二模态负位相对应太平洋弱的负干区,把它们叠加起来可以得到海洋性大陆一直延伸到太平洋西部很强的干区(和下面展示的降水量负距平对应的很好),同时第一模态负位相对应的湿区不明显,第二模态之前刚由正转负,太平洋东南侧存在一定的残余湿区,而第二位相负位相对应的印度洋弱湿区叠加在第一位相上使得西印度洋出现湿区,东印度洋干区减弱(同样和下面的降水量异常配合的很好)(这种模态细节要是记不得可以翻回去看看两个基本模态图)
(图4 ,1位相合成的热带降水量距平分布图)
回过去看看,一般说的 “1 位相对应非洲-西印度洋对流异常中心” 结论在上述分析中得到完美诠释
2.在 MJO 位于 2 位相时(平均降水量距平为图 5),RMM1,RMM2 均继续保持负值,不过相对关系发生了变化,RMM1 在这个位相中振幅小于 RMM2,这也意味着和 RMM1 有关的对流异常减弱和 RMM2 有关的对流异常增强,这也使得太平洋干区较第一阶段更强,从图中也能很容易发现这一点(同时 1 区时东南太残存湿区彻底消失),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和第二模态负位相对应的印度洋湿区开始起主导作用,虽然第一模态对东印度洋对流仍有抑制作用,但强度已较弱,整个印度洋开始转为由第二模态负位相主导的湿区,海洋性大陆之前的强干区也开始逐渐减弱(并且出现东干西湿的偶极子形态),图5中可见湿区中心向东移至印度洋中部
(同图4 ,不过为2位相)
这个结果也符合之前提到的 “2 位相对应阿拉伯海(中印度洋)对流异常中心”
3.当 MJO 移入 3 位相时(图 6),RMM2 仍然维持较大的负值,这表明太平洋干区和印度洋湿区仍然非常明显,但是 RMM1 由弱负变弱正,海洋性大陆整体被弱湿区所控制,东印度洋在这两个模态的湿区共同贡献下,理所应当的成为了对流异常中心,而西印度洋湿区则开始减弱
(同图4 ,不过为3位相)
这个结果也符合之前提到的 “3 位相对应孟加拉湾(东印度洋)对流异常中心”
4.当 MJO 移入 4 位相时(图 7),RMM1 仍然保持正值,RMM2 仍然保持负值,不过相对来说这个位相中 RMM1 值正的幅度大于 RMM2负的幅度,因此 RMM1 正位相主导,使得海洋性大陆的湿区进一步增强,RMM2 负值幅度减小,意味着印度洋湿区和西太平洋干区均有所减弱
(同图4 ,不过为4位相)
这个结果也符合之前提到的 “4 位相对应南海(西海洋性大陆)对流异常中心”
聪明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上面这四个位相的演变其实就对应了传统的mjo传播概念模型中标准过程,首先 1 位相,对流异常从西印度洋/非洲大陆新生,然后逐渐增强经过印度洋并向海洋性大陆移动;相反的,在 1 位相中海洋性大陆的强干区也随着 MJO 的传播而向东往太平洋移动同时强度有所减弱;同样的,后面的 5-8 位相恰好就和前面的过程完全反过来,强湿区逐渐向东移入西北太平洋直至中东太平洋,干区则在西印度洋开始新生并东移,限于篇幅所限,在这里不多赘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对着下面的图 8 验证一下(对流异常中心和干区强度的变化非常好理解,因为从两个基本模态上来看,不管是方差贡献还是异常幅度,干/湿区都是由 RMM1 主导,1-4 位相由 RMM1 的干位相转为湿位相,5-8 位相反之)
(同图4 ,不过为5-8位相)
(上面的内容如果觉得抽象可以自己对着基本模态图按照RMM系数“人脑叠加”一下)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