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184 于 2024-6-3 13:39 编辑
图1 当惹雍措
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植被造成深远影响,例如毁林开荒、种植农作物、放牧等引起植被数量及种类的变化,将记录在孢粉中,通过对孢粉的分析,可重建过去人类活动方式及强度变化。孢粉具有分布广、量大、易传播和保存等特点,是常用的历史环境研究指标。然而,已有研究揭示的在青藏高原等高海拔区域的人类活动信号强弱仍存在争议。
研究人员基于西藏中部大型深湖——当惹雍措的沉积物孢粉和炭屑记录、并结合成矿输入等信息,希望厘清晚全新世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中部高山植被的影响。
图2 研究点。(a)当惹雍措(红圈)和比较研究中心(黑圈)的位置:1. 纳木错,2.巴松措,3.拉龙错,4. Dongerwuka湖,5.西姆错。(b)TAN 10/4岩芯取样点。
当惹雍措沉积记录反映距今3400年以来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高山植被的影响,在类似于青藏高原的偏远地区,也需在孢粉气候重建和可持续发展中考虑人类的影响:
(1)气候与人类活动变化的代用指标
①自1.75万年以来,当惹雍措沉积物K与Fe、Ti、Rb元素高度正相关,反映湖泊外来成矿物质输入,被认为与印度夏季风在青藏高原中部流域降水导致的地表径流有关,指示印度夏季风(ISM)强度。
②十字花科占比高可能是流域油菜和芜菁农业种植作物造成;定居点和放牧区周围的荒地中的荨麻可作为人类活动的指标;在区域尺度上,藜科百分比增加与干旱程度的增加、人类干扰有关。由此,K表明该区400年以来降水增加,藜科高百分比被解释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植被退化。
③炭屑化石记录可提供火活动信息及其与气候和植被变化的关系。
图3 当惹雍措的木炭、十字花科植物、孢粉(Sporiella和Glomus)、PC 1、PC 2 和 K 数据与该湖水位记录以及 ISM 主导区域的古气候记录进行比较:巴松措、纳木错和阿拉伯海的古气候记录。
(2)晚全新世的气候和人类活动变化
区域植被以蒿属、莎草科和禾本科为主,过去3400年间,蒿属草原占主导。该项研究认为植被变化主要是气候驱动,距今400年之前,人类对高山植被组成无显著影响。
①距今3400~2300年:环境相对湿润(成矿输入支持强ISM造成更多降水)且有少量人类活动,植被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
②距今2300~1700年:人类活动更加强烈(对应象雄王国时期),气候呈显著干燥趋势(ISM减弱),植被变化主要受干旱化的影响、部分受人类干扰影响。
③距今1700~400年:人类活动变得弱且对植被没有明显影响,气候较以前干燥。
④400年以来:流域人类活动最强烈,气候趋于湿润。油菜/萝卜种植等耕作和放牧为主的人类活动导致十字花科、藜科荨麻属和Sporormiella真菌的增加,植被组成改变。该时期流域的农业变得更加重要、农业在高原广泛传播,耕地范围扩大到更中部区域。
图4 当惹雍措
参考文献:
Ma, Q., Zhu, L., Wang, J., Ju, J., Wang, Y., Lü, X., Kasper, T., & Haberzettl, T. (2020). Late Holocene vegetation respons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impact on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708, 135370. https://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135370
|